一、宝宝爱哭或是泪道堵塞
【病例】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无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的,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眼睛“水汪汪”而苦恼。黄女士家的宝宝今年1岁了,在宝宝11个月的时候,眼睛常常是泪汪汪的,还经常可以看到眼屎,带去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宝宝这是得了泪道阻塞,建议他做泪道冲洗治疗。泪道阻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对宝宝的眼睛或者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呢?
【案例分析】
眼睛总是“水汪汪”原是泪道堵塞
先天性泪道阻塞是新生儿常见眼病之一,是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所致,以溢泪、溢脓为首发症状,近年来先天性泪道患儿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泪水由泪腺产生,通过眼睛的循环到达鼻泪管下口,对眼睛有滋润和杀菌的作用。一般来说,生下来的宝宝鼻泪管下段有一层很薄的膜,这层膜会随着出生而慢慢萎缩,但有些宝宝的却没有萎缩,于是就把泪水流经的鼻泪管下口给堵塞了,堵住的水流不出去,便淤积在里面,从而滋生细菌,产生了炎症,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现眼屎。多数家长常常没有注意到发炎而误以为是上火了。而泪水没有地方流出去,便顺着眼角流出,带有细菌的泪水流过的地方就会出现眼睑缘、眼角、面部湿疹、潮红等。
按摩是最安全的保守治疗法
对确诊为是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患儿,在未满月前一般可施行泪囊区按摩,通过按摩使阻塞的膜破裂,泪道自然畅通,是损伤最小,最安全的保守治疗方法,家长也可以在家操作。
家长在家做泪囊区按摩时,最好由两个人共同完成,在施行泪囊区按摩前,家长应该先将指甲剪干净,把手洗干净,一个人固定宝宝的头部和上肢,另一个人左手扶住宝宝的头,右手大拇指或食指指腹压在内眼角靠近鼻梁最低点的地方以均匀的力量往下(往鼻孔方向)按,用食指指腹从眼眦内侧至鼻翼顺着鼻泪管方向从上往下按摩。给宝宝进行泪囊按摩有两个目的:一是将泪囊的分泌物挤出来;二是通过挤压和按摩,将鼻泪囊中将堵塞的膜按破。
在进行按摩时,为减轻家长的紧张和担忧,减少宝宝的哭闹,家长可先用双手按摩宝宝的脸颊,跟宝宝亲密接触,避免宝宝受到惊吓而大哭。对不同情况的宝宝,在按摩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宝宝只有溢泪而无脓性或粘性分泌物,可用指腹在鼻根及内眦最低点往下按压泪囊区,使压力向鼻泪道下段传导;如果宝宝的眼睛分泌物是粘性或脓性,按摩时先用指腹在泪囊区向上挤压,尽量挤出泪囊内储留的分泌物,用棉球擦拭分泌物后再向下按摩。每天坚持按摩三到四次,每次按摩七八次都可以,按摩时要有一定力度,应感觉按压在鼻骨上,并有一定的压力感,才能达到按摩的效果,但也不能太用力,避免伤害宝宝幼嫩的皮肤和皮下血管,每次按摩前最好先点抗菌素滴眼液,效果也会好一些。
如果宝宝经过2周按摩无效后,则应该采取泪道冲洗法。冲洗一般由专业的医生、护士执行,一般一周冲洗1-2次,如果冲洗3-4次仍不通畅者,则要考虑探通术。
二、使用抗菌药物需谨慎
1.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沙星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3.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 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 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本文来自儿童自闭症 |